本報記者 馬富春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19日03版)
  24歲的邢成,是寧夏一家文化藝術傳播中心的音樂人。兩年前,一個偶然的機會,他來到了寧夏兒童福利院,做起了義工。兩年裡,他風雨無阻,每到周末,都會準時到來,陪福利院的孩子們一起度周末。
  臨近歲末一個嚴寒的周末,和往常一樣,邢成穿上厚厚的大衣,一大早就來到了福利院,孩子們都已經在排練房等候著他。由於參加廣州志交會,邢成缺席了上一周的排練。他剛從廣州回來,沒來得及休息,就趕了過來。“一周不見,我都想他們了,在家實在待不住。”邢成說。
  一會兒,同是義工的邢成幾個圈內的好友也陸續到了,大家和孩子們一起,組成一支樂隊,拉開架子開始排練。音樂響起,合著跳動的旋律,小小的排練室里激情澎湃,孩子們盡情地釋放自己,禁不住引吭高歌。一上午,大家全都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。
  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大都是孤殘兒童,他們無依無靠,從小在福利院生活。到了上學的年齡,就白天去上學,放學回福利院吃飯睡覺。福利院是他們唯一的家。由於家人不在身邊,缺少親人的呵護,這裡的孩子大多性格孤僻、自卑,不敢和人說話。從兩年前來到兒童福利院的那天起,邢成就下定決心,要用音樂和孩子們說話,打開他們的心扉。
  剛到福利院的時候,看著邢成用架子鼓敲出各種美妙的旋律,孩子們既感到新鮮好奇,又不敢接近。起初,福利院的孩子們沒人敢跟邢成一起學習音樂,直到福利院的老師強迫他們上課,才一個個低著頭來到他身邊。
  邢成至今還清楚地記得,兩年前剛來的時候,現在的樂隊吉他手陳虎平還是個性格暴躁、經常和小伙伴起衝突、打架鬥毆的“反面典型”。老師讓他來學音樂的第一天,陳虎平耷拉著腦袋,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,還不時地鼓動大伙起哄。
  福利院的孩子沒有任何音樂基礎,得從每個音階、音符教起;沒見過樂器,得手把手地教樂器怎麼拿,手指怎麼放……剛開始,往往一個音階、一個姿勢,都要重覆教十幾遍。邢成教得辛苦,孩子們學得也費勁。
  “在音樂中放鬆下來,每學會一個知識,發出會心的笑,我就知足了。”剛開始的時候,為了能引孩子們進入音樂的大門,邢成花費了大量心血。看到孩子們為能彈出一首曲子而開心,邢成覺得自己的付出有價值,回報也更可貴。
  在邢成的悉心調教下,淘氣的陳虎平完全進入了音樂的世界。從此,他再也不打架了,性格溫和了許多,一有空閑,就鑽研譜子。課餘時間,更是有吉他陪伴,放學後回到福利院,總會有優美的旋律從他的指尖流出。
  “在音樂中,孩子們徹底地把心打開,無拘無束。”在寧夏兒童福利院特殊教育部主任陳瑛看來,自從邢成到來後,也自從有了音樂的陪伴,“孩子們的狀態完全變了”。
  “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,音樂讓我們同心相連。”在音樂的世界里,邢成用一種特殊的方式,和福利院的孩子們進行著獨特的心靈碰撞,他用音樂向孩子們傳遞著友愛、平等、美好;同時,孩子們透過音樂傳遞出的獨特的生命張力,也讓邢成感受著不一樣的精神洗禮。
  架子鼓手司馬寧平是一位盲童,剛來的時候,邢成就覺得,這樣的孩子很難教。司馬寧平為了能加入音樂課堂,給他唱了一首歌,這歌聲一下鎮住了邢成和在場的音樂人。憑著良好的樂感,司馬寧平得以入選。
  坐到架子鼓前,司馬寧平看不到眼前的鼓,邢成手把手地拉著他的手摸鼓面,這一摸,就是幾堂課,直到司馬寧平能自己摸準;看不見譜子,邢成就把譜子提前告訴司馬寧平,一次記不住,就連續說好幾次。
  邢成鍥而不捨,司馬寧平也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。幾個月過去了,當音樂響起的時候,司馬寧平自如地揮動著鼓棒,隨著鼓棒的敲擊和移動,優美的旋律瞬間迸發出來,這個小盲童也仿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欣喜若狂,如痴如醉。
  樂隊的貝斯手是一個小女孩,剛開始,內向靦腆的她都不敢和人說話,經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裡,更不敢上臺表演。在邢成循循善誘的引導下,也在周圍孩子們的影響下,小女孩才逐漸放開了,學到了一手好技藝,也能在臺上鎮定自若地表演。如今,每有演出,小女孩都躍躍欲試,經常會主動請纓,請求去上臺表演。
  “孩子們從音樂裡面找到的自信、勇氣和堅毅,深深地打動了我。”邢成的到來,打開了福利院孩子們心靈的一扇窗,同時,他也被孩子們感動著,“感受到了生命不息的強大力量”。
  “通常孩子身後,都有來自父母的光芒,這個光芒,讓孩子們自信、樂觀、向上。福利院的孤兒們生活在陰暗中,是音樂讓他們自己點燃了光芒,看到了光明和希望。”邢成說。
  如今,邢成和孩子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,經常還有淘氣的孩子和邢成一起打鬧、嬉戲,邢成很喜歡這種自然親近的狀態。
  “寧夏有7500名孤殘兒童,讓他們走近音樂,是我的夢想。”邢成籌划著,將來要成立一個基金會,調動各方面資源,把音樂帶給更多的孤殘兒童。  (原標題:他用音樂打開孤殘兒童的心扉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g42kguox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